人美很重要,有頭腦更重要!
人帥不重要,時間管理最重要!
科技進步讓我們有更多好工具可以具體實現更加的時間管理
Gmail, Google日曆, Evernote非常實用!!請善加運用吧@@
Xperia手機相簿介面能夠透過雙指縮放,快速找照片。還有人臉辨識、地點標註,並把照片按月分類等多種分類方法。
OL雪芙記憶力能這麼好,那是因為,Xperia,就是厲害!!
另外 ,宅神推薦的Randy Pausch演講也很棒,請自行股狗!!還有你的水管,ted也都是非常實用的知識庫~~
推薦幾篇文章~非常時用喔!!
-----------------轉貼電腦玩物,請股狗搜尋吧----------- 你應該有遇過這樣的經驗:明明花了很多時間「收納」物品,但愈整理這些東西愈難被使用。或者花了很多時間「管理」時間,但愈多的安排,結果時間都浪費在排程上,反而沒有時間去真正的執行?你的時間管理方法,是不是也陷入了這樣的錯誤當中。
怎麼回事?管理、收納不是好事嗎?確實如此,但如果以為目標就是「管理」和「收納」,這就搞錯方向了。無論工作或生活上的任務,我們的真正目標永遠是「使用」、「執行」、「體驗」和「完成」,整理與排程只是一個過程,如果把「手段」誤認為「目標」,就會導致時間管理反而變成最浪費時間的一件事情。
時間管理當然是必須的,但安排行程、規劃任務,不應該是「放在工作時間上」來做,最好能夠利用「零碎時間」完成(參考:這 10 件事情,不如留到「零碎時間」再做更有效率!) ,無論如何我們一定要把正式的工作時間留給真正去執行工作。
那麼,除了前面那篇文章提到的時間區段分別外,今天讓我們繼續深入這個題目,來看看還有哪些具體的時間管理技巧,可以幫助我們「避免在時間管理時,反而造成時間浪費」。
- 更多「具體可行」的時間管理技巧,還可以延伸參考:
- 10 個真的可以被具體執行的時間管理技巧
所以今天這篇文章是目前統整後的心得,關於哪些時間管理技巧,可以幫助你「在時間管理上最節省時間」,提供大家討論。
- 一、不要把「容易變動的」任務寫到行事曆上
早期我也是只用「行事曆」,把所有瑣事都寫到行事曆上,包含那些不一定非那個時間做不可的事情,例如下圖這樣,我知道自己要去做「A、B、C」三個任務,於是我在一週前先把這些任務時間都排好,並且很「精準」的排在某一個時間點要自己去做某個任務。
一旦有任務,我就這樣排上行事曆,因為還要設想時間,所以可想而知,會花上許多時間「安排任務」。
但是結果呢?這樣的「預排」是非常容易無效的,因為很有可能禮拜二早上10點,我被叫去參加了一個會議,或是我剛好前一個工作尚未完成,或是我剛好偷懶。即使你是一個非常自律的人,但你也無法掌控「外在環境、主管、客戶、工作夥伴臨時要你去做的事情」。
於是,我還要再花上一樣多的時間,去把這些已經排好時間的任務,重新調整一次。這樣來來回回變成「總是在調整時間」,不是非常浪費時間的事情嗎?
所以我現在不做這樣「浪費時間的時間管理」了。
現在我的行事曆利用變成這樣:寫上那些不容易變動、甚至不能變動的行程。也就是「會議」與「進度」。例如某一個專案要在哪一天做到什麼進度?我就寫在行事曆上,這個進度基本上確定後就不會變、不能變,我透過行事曆來督促自己要在「那個截止日」之前完成需要的任務。又或者是某一個活動、會議,就是要在那個時間點去那個地方參加,絕對不會變。
- 二、確定截止日,「行事曆」根本不用花時間排程
因為這些「真正需要寫上行事曆」的行程都有一個特色,就是「這些時間都不是我一個人可以決定的」,那是外在施加於我的時間,我被告知要這麼去做的時間,所以根本不需要我去管理、思考,我只是要「記得那個時間去做那個事情,而且一定要做」。
也就是我只是要把被通知的時間寫上行事曆而已!讓我們優先區隔出這一塊。然後我們可以想想看關於「截止日」的問題。
例如我的專案被設定「這個週五要交出第一章」,這個時間是已經確定的進度,而且不是我能改變的,那麼這時候我怎麼辦?我當然就是依據這一週五個工作天把第一章分成五等分,然後每一天起碼要完成一等份的內容。
這就是為什麼「行事曆不需要花時間排程」的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,當「截止日」、「每週進度」出來後,我們就非常明確的知道「我要在多少時間內完成多少事情」,然後就是很自然的先將份量劃分,實際執行當下多退少補,讓最後截止日所有份量都完成即可。
這裡面最重要的是:「我們不要花時間去排程」,因為沒有什麼好排程的,截止日先確定,其他的就是逆向回推進度而已。
- 三、只要花一點時間,預排今天可以執行的時間
而待辦清單的好處就是「不用花時間去管理時間」,只要把任務都寫上去即可。都寫上去了,自然就記得,就知道「有時間」的時候要去做哪些事情。
對我來說, 這個待辦清單就是「 Evernote 」,我收集在 Evernote 的筆記就是我的待辦事項。當然,你也可以使用你擅長的待辦清單工具。總之,打開待辦清單,我就知道自己還有哪些事情可以做,還有哪些事情需要做,這樣即可。
但是也不是完全不安排時間,為了避免把時間浪費在管理上,我只會「預排接下來一天一定要完成的事情」。通常我會利用前一天晚上睡覺前,或是早上通勤中,做一日工作的預排。(參考:今天晚上就該做,明天早上不要做的 5 個數位工作習慣 )
因為只預排今日要做的事情,時間非常接近,因此掌控度最高,也不會排了卻還是不斷變動。但是,為了避免排了卻沒有做,結果要一直調整執行時間(這一樣是浪費時間),所以我「不會把今天的時間排滿」。
嚴格來說,只需要預排「真的非今天做完不可的少數重要任務」即可,而且一定要為每一天留下足夠的空檔時間,可以利用這些空檔完成次要任務,或是意外時彈性運用。
例如前面看到我的待辦清單很多任務,但真的排上時間的,只有兩件「今日一定要完成」的任務筆記而已。排得少,相對一定可以完成,而且優先完成最重要的任務,並且不會有變動,這樣就能節省最多時間管理的時間。
- 四、用重要、緊急來分類待辦任務
因為下面這樣的整理方法具有「整理一次就好,從此幾乎不會變」,而且整理時很簡單,就能大量節省不必要的時間管理了。
第一種,就是利用把任務分類成「重要」與「緊急」,也就是「有權重等級」的分類方法,目的是讓自己知道在這一堆任務中「哪些是需要優先考慮的?」
在 Evernote 中,我利用標籤( Tag )的方式來區分每個任務的權重,幫任務筆記加上「重要」或「緊急」的標籤,然後每天執行完前面第三項所說的「今日一定要完成的任務」後,我就來到這個權重分類的待辦清單中:
- 1.優先執行同時有「重要」與「緊急」標籤的任務。
- 2.接著如果有空檔,優先執行「重要」任務。
- 3.最後如果今日還有空檔,就執行「緊急」任務。
- 五、依據「專案」來分類待辦任務
而且依據專案來分類待辦任務,可以很清楚的知道「這個月要完成的專案」,還有哪些「尚未完成的任務、步驟」,就可以優先完成他們。尤其對於手邊同時要進行多個專案的人來說,這樣的分類更實用。
對我來說,這部份也可以透過 Evernote 完成, Evernote 可以建立一些「未排程」的提醒事項,並且當切換左邊的專案分類記事本時,只會顯示這個專案底下的提醒事項,這樣就等於依據專案來分類待辦清單。
於是,我可以依據專案的迫切度,去優先選擇應該執行哪些任務。 (參考:Evernote 新增時間提醒功能!從筆記本升級時間管理系統 )
- 小結:
經由上述的「時間管理」方法,我節省最多的排程時間,而事實上「安排時間是很浪費時間的一件事情」。一個節省時間的時間管理方法應該是:
- 1.花最少時間排程,確保每個排程一定會做到。
- 2.與其花時間排上一堆任務,不如專注重點任務。
- 3.讓自己不用一直重新安排時間。
- 4.只要做到:「知道自己接下來可以做什麼」即可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「時間管理」、「工作效率」是這兩三年來電腦玩物投入許多心力關注的一個議題,尤其在介紹了大量的數位新工具後,到底這些工具只是玩具,還是真的可以回過頭幫助我們改善或大或小的某些問題,也是在電腦玩物這個部落格裡比以前更加關心與在意的重點轉變。
但也因為我之前從介紹解決問題的軟體小工具開始,所以我一直相信「方法」比人的個性與意志更適合依靠,比起鼓勵的話語,在電腦玩物中我更希望傳達的是一些「具體」、「可行」、「只要照著做,而且容易照著做」的步驟,不是要激勵大家透過什麼意志力來改變自己的個性,而只是在實際的作法上微調,就能改善工作效率(參考:這五個數位工作方法,幫助我和我的缺點和平共處)。
而其中有些方法,是不管換到什麼工具上都是共通的,無論何時何地都能「被執行」,並且不需要你修身養性還是改變意志就能被執行!我稱其為具體可行的小技巧,而這或許就是改善生產力最需要知道的關鍵,今天這篇文章,就要從我自己的經驗,來分享時間管理上「真的可以被具體執行」的小技巧。
- 一、幫自己留下「神聖時間」
我有一個習慣是每天都有預留一段「神聖時間」,可能是晚上10點到12點,或是早上5點到7點,但也有可能是某個假日中午的12點到2點,當然這個神聖時間是留在我自己心裡的,只有我自己知道。
但是無論任何人要給我安排什麼事情、無論任何任務需要安排什麼時間,都絕對不會碰觸到我心中的這段每日的「神聖時間」,當我跟別人說:「不好意思,這一天真的沒有時間了。」實際的意思就是除了神聖時間外,沒有其他時間可以安排了。
「神聖時間」的時段不是固定每天一樣,但「神聖時間」一定是用來執行一個我自己非常想要執行的事情,可能是寫一篇部落格文章,也可能是學習一個事物,或是讀一本書。
擁有「神聖時間」的好處就是:我自己想做的事情總是會一直保持進度。而這一點正是時間管理的真諦:
完成比之前更多的任務「不是」時間管理,要真正完成自己想做的事情,才是時間管理。
- 二、「少量多餐」的工作切割法
時間管理不只是安排時間,而是可以在有時間的時候具體有效的完成現在可以做的任務,讓你無論面臨什麼樣的時間變化都可以應付自然,只要有空檔,我就有事情可以做,總是可以推進工作進度。
很多時候我們其實是「浪費了太多空檔時間」,明明開會前有30分鐘空檔,明明下午臨時空出1個小時,但我們把這些空檔浪費掉了。(參考:這 10 件事情,不如留到「零碎時間」再做更有效率!)
要改善這個問題,具體的作法就是「切割工作」,一件工作盡可能的切割成很多個任務步驟,每一個都要能獨立執行,並且每一個都能在60、30甚至20分鐘以內完成。
這樣一來,我們不用等到有完整的兩個小時才能開始工作,而是少量多餐,一天之中只要給我4個30分鐘的空檔,我就可以把這項工作完成。仔細計算一下:
- 上班開始後大家還沒開始互相丟工作的30分鐘。
- 中午午休前大家開始放下工作的30分鐘。
- 下午開會前覺得做什麼都會被打斷的30分鐘。
- 傍晚下班前開始醞釀下班心情的30分鐘。
只要切割成多的任務,你真的可以空出空檔來完成一個本來很龐大的工作。而且少量多餐會讓我感覺輕鬆,一次要吃下大餐則負擔太過沈重,反而產生了厭食的感覺。
- 三、「想到就能做」,善用行動工作
「行動」工作可以大幅度的改變我們的工作效率,這裡指得就是在我的行動裝置上進行的工作,包含手機、平板,或者非常輕便的筆電,以及可以在任何環境下進行工作,像是會議室、咖啡廳、捷運上、行人馬路口。
這裡不是說要大家「什麼時候都在工作」,就像前面說的,這不是時間管理的目的,甚至違背時間管理的精神。
「行動工作」對我的意義是,什麼時候我都「可以」工作,只要我想要、需要以及有必要,我可以立即的推進工作進度,不用回到辦公室,不會遺忘資料,善用每一個值得善用的時間。前面第二點所說的切割工作,就很需要行動工作一起搭配,才能更加善用空檔。
另外,我自己的經驗是常常很多時候我的「工作靈感」、「工作問題與解決的方法」是發生在「行動中」。這時候如果我善用行動工具來工作,就可以立即儲存想法、推展進度、解決問題,當下就去掉一個待辦清單,這樣整體來看更能節省自己的時間。
- 四、「到此為止」,設定大中小截止線
我自己的時間管理經驗告訴我,有「到此為止」的想法是非常重要的。很多時候我為了要把一件工作做好,可以無止盡的進行準備、規劃、收集資料,在執行上我也可以永遠的去修改任何細節而讓其感覺更好,但這種事情如果沒有一個終止,那麼沒有任何工作可以被完成。
甚至,有時候這樣的永無止盡想法一直拖到了真正非要完成不可時,反而只能急就章,最後結果更加慘烈。
所以我在工作時隨時都會給自己「到此為止」的截止線,而且可以區分三個層次,第一個大截止線是這個專案必須完成的那一天,或許是一個月後。
第二個中截止線是我切割這個專案後,設定的每週進度,每一週結束前,無論如何我要達到這個進度,無論做出來的結果是100分還是80分(當然,如果只有 60 分就要調整進度)。
第三個小截止線是每天每個時段的瑣碎任務,例如這個任務我要花兩個小時做,或者更真實的情況是:「我只有兩個小時可以做」,那麼我就做出兩個小時能夠做到的現在最好的結果,接著就「到此為止」。(參考:Gmail, Google日曆, Evernote 短中長期專案時間管理心得)
當然要追求一個更好的結果,但比起強求這一次做到最好,而實際上自己並沒有任何具體能力、條件去保證這一點,那麼不如追求「下一次」比「這一次」做得更好。
- 五、「就照著做吧!」建立可以遵循的步驟流程、待辦清單
如果自己有些工作在本質上是要反覆做的(或者以後還有做的機會),那麼當然要依據這次的經驗,建立一個固定的流程,而且要把這個流程寫下來,並且把流程轉化成一個一個具體、連續的待辦步驟,讓自己下一次可以照著做就好。
這不只是說下一次可以比較輕鬆,而是有一個「具體步驟流程」可以相對容易克服工作上最大的敵人:自己的焦慮。
無論是之前做過的工作,還是這一次全新的陌生專案,我都會從自己的經驗或請教別人的經驗中,事先建立好這次的「流程」、「步驟」、「待辦清單」,並且把這個流程非常明確、具體的寫在筆記上。
在執行專案時,無論遇到什麼挫折、阻礙,即使心情再低落、腦袋再混亂,我都知道「只要打開這份流程筆記,照著繼續做下一步就好」,事先把大概的流程確定下來,可以很大程度的讓整個工作更加順暢,自然的無論如何時間就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。
- 六、「刪去法」,去除多餘的步驟
第五點中建立了工作流程、待辦清單後,我還會做一件事情,就是開始刪去那些其實沒有必要的步驟。
尤其在有時間壓力下,千萬不要忘記第一點,這種時候依然要留給自己神聖時間,所以一定要刪去多餘的步驟或任務。
而且一定有可以刪去的,只要我們仔細的去思考專案的目的、工作的意義和整個流程的邏輯性,就可以找出那些可以精簡的部份,精簡的愈多,你就愈容易獲得掌控這次專案時間的權力。
- 七、「不要高估自己」,排出真正可以完成的時間
在排定工作流程時,難免會發生「本來想要今天完成的任務但沒有完成」,這時候要思考一個問題:我是不是太高估自己了?這樣安排了一大堆今日要完成的任務,結果變成只是一種心理安慰,那麼,不如下次真正排出自己可以確實完成的任務數量吧!
雖然數量一定會變少,但這樣才會讓自己真正知道需要多少時間來完成這項任務,請務必「真正的認識自己能力的極限、感覺的極限」,不只是能力上做不做得到,也要在意自己的精神力是不是能支撐,然後才知道自己確實可以完成什麼樣的任務進度。
不要每一次沒有達成目標時就想:「下次我拼一下應該就可以」,或是「那就把今天沒做完的全部丟到明天一起做,但明天原本預計要做的還是做完」,這種想法是時間管理的另外一個大陷阱,會讓你永遠都沒有辦法「安排出真正符合自己的時間管理方案」,永遠都在趕工。
很多時候專案開始前會讓你預估時間,與其錯誤的預估一個月就能完成,不如準確的預估自己實際上需要兩個月時間,比起緊縮導致最後延誤,反而準確推出的效果更好,因為一個專案很有可能還牽涉到其他團隊的配合,不是你自己的事情,只有時間準確才能讓每個團隊搭配出最好的效果。
- 八、「不要打斷自己」,關閉過度的提醒
我以前也是會使用像是新郵件提醒這類工具,但是後來我發現那對我來說是工作效率的另一個大敵,是的,沒錯,我透過郵件通知即時收到最新任務了,但結果卻是讓我從現在的工作上分心、打斷了現在的工作。
一旦從現在正在進行的工作抽離,要回頭繼續工作,就要花費更多時間的浪費,這其實非常划不來。
所以現在我都不裝任何電腦上的通知軟體,把 Chrome 的通知關閉,也把手機上的通知關閉,我不要這些新任務的通知來干擾我,而讓自己可以「在這段工作結束後」才去看看有什麼新通知。
這是一個小小的方法上的改變,可是可以大幅的增加工作效率,讓每一段工作都能最有效率、最準確的完成。
- 九、「告別今日」,寫下明日的任務清單
我曾經在「今天晚上就該做,明天早上不要做的 5 個數位工作習慣」中分享過這個想法,對我來說每天晚上寫下明日的任務清單有兩層意義。
第一是告別今日,既然要寫下明日任務,那麼當然表示我整理了今天完成的、未完成的工作,把今日的任何問題、錯誤留在今日封存,然後看向明日,好好計畫那麼「接下來我可以做什麼」。
時間管理的關鍵就是永遠只看現在與未來,只思考接下來怎麼做,因為人沒辦法回到過去去改變已經在之前的時間點上發生的事情。
第二則是讓明天一開始就能很快的進入工作狀態,並且在一日裡可能的各種意外來臨之前,優先完成最重要的工作。
- 十、「給自己休息時間」
最後回頭呼應第一點,在第一點中預留的神聖時間依然是「要做什麼事情」的時間,但除此之外,還要預留真正休息的時間。
短的來說可能是每工作30分鐘就一定休息5分鐘,中的來說可能是每天中午會睡個午覺,晚上會去好好吃飯,長的還說則是計畫週末的旅行出遊。
時間管理終極的意義還是在「怎麼樣擁有自己的時間」,怎麼樣更快完成工作只是為了讓自己多擁有一個時間的手段與過程,而這些自己真正休息的時間,才能讓自己享受人生,回頭好好珍惜自己,並且也獲得更多工作的動力。
所以千萬不要自己壓榨自己,總是去想「反正我犧牲週末就能完成」,多嘗試換個想法:「在週末前我可以怎麼精簡工作、善用工具、請人幫忙、溝通協調」,來讓目前的工作順利達到截止線?
- 小結:
這十個方法對我來說其實環環相扣,而且有效的改善了我的時間管理與工作效率,今天這篇文章做一個統整分享,希望對大家有幫助,也歡迎大家一起來討論,提供你們的想法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
如有興趣請留下資料